美軍典型戰(zhàn)斗部新進展分析
軍工資源網 2022年05月18日導讀:本文從精確制導鉆地炸彈戰(zhàn)斗部、“戰(zhàn)斧”聯合多效應戰(zhàn)斗部以及高超聲速導彈戰(zhàn)斗部三個方面對美軍典型戰(zhàn)斗部新進展進行了梳理分析。其中,GBU-57系列鉆地彈戰(zhàn)斗部通過加裝“助推器”等進一步提升了對加固結構的穿透力、裝載高爆炸性有效載荷的能力以及鉆深能力,并將配備新型M-Code GPS接收器以增強對GPS信號干擾的魯棒性;GBU-72將采用BLU-138穿甲彈頭與可編程延遲引信,可更高效地對抗堅硬和掩埋結構;JMEWS能夠將現役“戰(zhàn)斧”爆炸破片能力與新的突防能力和改進的任務規(guī)劃相結合,使得其兼具打擊軟目標與堅硬目標的能力;“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”C-HGB戰(zhàn)斗部具有不可預測的飛行剖面,可在滑翔過程中實施橫向機動,與其極快速度相結合,難以被反導系統(tǒng)攔截。
主要性能 | 描述 |
彈長/彈徑,米 | 6.2/0.8 |
重量,噸 | 13.6 |
殺傷半徑與命中精度,米 | 650/1.2 |
最大命中速度,馬赫 | >1 |
發(fā)射平臺 | B-2A(內部彈倉可攜帶兩枚) |
戰(zhàn)斗部 | 采用BLU-127穿透型彈頭,殼體材料為鎳鈷鋼合金(耐高溫耐沖擊),可裝藥約2.4噸,裝藥可能為環(huán)三次甲基三硝胺與三硝基甲苯(TNT)和鋁粉混合物,采用了智能延時引信 |
侵徹能力 | 爆炸速度約為3~9公里/秒,使沖擊波以超音速穿過材料,彈頭以超過4000MJ的爆炸當量引爆;BLU-127/B和BLU-127A/B的侵入深度約60.96米(2007年美空軍官方報道披露,但并未披露其是否能穿透鋼筋混凝土層),最新彈頭型號的侵徹能力尚未披露 |
最新升級 (2020財年) | 基于美國空軍硬深埋目標擊敗系統(tǒng)(HDBTDS)計劃主要對GBU-57進行軟件修改,并將為其配備新型M-Code GPS接收器 |
相關測試 | 2019年5月,B-2轟炸機在一個未公開的位置投放了兩枚GBU-57對地面目標進行了攻擊測試 |
早期型號GBU-57/B、GBU-57A/B和GBU-57B/B分別裝有BLU-127/B、BLU-127A/B和BLU-127B/B彈頭;
據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第96測試聯隊公共事務辦公室媒體運營主管IlkaCole透露,與之前的GBU-57型號不同,GBU-57E/B增強了穿透混凝土結構和輸送高爆炸載荷的能力,并可配備活性彈頭與惰性彈頭(惰性武器根據任務要求發(fā)揮各種作用);
最新研究的惰性BLU-127C/B彈頭是GBU-57E/B的核心彈頭,其至少有一個“助推器”,但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是指物理推進該部分的系統(tǒng),例如火箭發(fā)動機,以增加穿透力或簡單地加速主裝藥引爆的爆炸裝藥。
主要性能 | 描述 |
外形 | 與GBU-31精確制導炸彈外形相似,但體積較之更大 |
重量,噸 | 約2.268 |
發(fā)射平臺 | F-15E(可攜帶三枚),美軍還計劃將其裝載于戰(zhàn)斗機與轟炸機上(戰(zhàn)術飛機以及B-2A、B-52H和B-1B均具備攜帶能力) |
制導 | 改進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GPS制導套件,GPS+INS |
戰(zhàn)斗部 | 將采用BLU-138穿甲彈頭(由AF96制成的大直徑空彈頭箱組成,包括相關組件、零件和數據),采用了可編程延遲引信(能夠檢測層/空隙) |
侵徹能力 | 可能具備穿透6米乃至更深的加固混凝土的潛力(美軍并未透露相關信息,僅依據其將取代的GBU-28/B能鉆入地下45.72米與穿透至少4.572米的鋼筋混凝土的原始能力設計數據推測) |
首次測試 | 2021年10月美軍首次使用F-15E“攻擊鷹”戰(zhàn)斗轟炸機成功發(fā)射了一枚GBU-72 |
美海軍已經完成了導彈的新型聯合多效應戰(zhàn)斗部系統(tǒng)的測試,戰(zhàn)斗部爆炸制造了足夠后續(xù)部件進入的洞口,完全侵徹了混凝土目標,并穿透了兩層靶板,由此驗證了“戰(zhàn)斧”導彈在保持破片殺傷能力的基礎上,也具備了侵徹能力;
美國中央司令部還贊助了JMEWS的開發(fā)和測試,分析了可編程彈頭集成到Block IV戰(zhàn)斧上的能力,使導彈在進行掩體破壞時能夠更好地穿透硬化結構。
AGM-183A概念圖
美國空軍已于2021年7月7日首次成功測試了AGM-183A空射型快速反應高超音速導彈的彈頭,該高爆破片彈頭可安裝在導彈的助推滑翔飛行器內;
2021年12月15日,AGM-183A新型高超聲速導彈試射失敗,美空軍尚未確定導致試驗失敗的原因,將在組裝基地對該型導彈進行遙測和機載數據分析。
時間 | 試驗結果 |
2011年 | 其技術原型準確擊中了3700公里外的目標 |
2017年10月 | 在太平洋導彈靶場和夸賈林環(huán)礁之間成功測試 |
2020年3月 | 飛行了約4000公里,并以馬赫數5的速度飛行,導彈成功發(fā)射并命中了夸賈林環(huán)礁導彈試驗場的一處目標,命中精度小于15厘米 |
2011年的初始測試中,美軍采用了更大且略顯粗糙的滑翔體,只是為了證明該設計可以在飛行剖面中生存:助推器的極大加速度、穿過大氣層時空氣摩擦差生的熱量、臨近空間的真空以及再入大氣層下降;
失敗的2014年測試以及2017年測試中,美軍開始探索準確性、殺傷力以及其他性能特征;
2020年以及未來的測試則將側重于對設計進行微調,以精確地按照陸軍和海軍任務的要求執(zhí)行。